当前位置:首页 >> 非遗传承 >> 传承技艺
传承技艺
麒麟舞
时间:2016-09-09 浏览:566

350年的麒麟舞,传承350年的中华文化 麒麟,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吉祥的动物,与凤、龟、龙共称为“四灵”,居“四灵”之首,在民间有驱邪避鬼之说,历代人民群众都...

    350年的麒麟舞,传承350年的中华文化

    麒麟,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吉祥的动物,与凤、龟、龙共称为“四灵”,居“四灵”之首,在民间有驱邪避鬼之说,历代人民群众都把它当作祥瑞的象征。

大刘寨村民在操练麒麟舞

    麒麟舞也称为“武”麒麟,舞动时,一人舞麒麟头,一人舞麒麟尾,两人配合默契,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惊、疑、醉、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。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,以表达迎祥纳福,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。

麒麟的动静神态栩栩如生

    麒麟形象在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,对于一个民族而言,它由最初是一种图腾、一种信仰发展到哲学意义,从而又进入到文学领域,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,说明麒麟已由“神话传说”衍变成了一种“文化现象”。麒麟舞,作为麒麟文化的一个载体和较为少见的一个舞种,现仍然活跃于民间,睢县蓼堤镇的“大刘寨麒麟舞”便是其典型代表。

350年的村庄,中华文明“薪火相传”

    麒麟舞发源于河南省睢县大刘寨村,睢县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物产丰富,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。大刘寨位于睢县西北20公里处,村后有古刹白云寺,麒麟舞能在此发展几百年,还要感谢他的老祖宗冯玮,据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《冯氏家谱》和《杞县志》记载:南明灭亡时(公元1661年),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,将一对“麒麟皮”带给睢县大刘寨村的冯氏族众,并亲授演舞之术,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,目前从冯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传了15代。

大刘寨麒麟舞第15代传人韩志勇

     大刘寨冯氏曾为白云寺山主。每逢庙会、年节,麒麟舞必去表演。蓼堤岭镇为历代乡社政府重地,遇有集会,必请麒麟舞演出。周口、开封、商丘等地逢有喜庆大事也必请大刘寨麒麟舞表演。麒麟舞名噪一时,远近闻名。因为人们期望“麒麟”降祥瑞,便把麒麟舞视为民间舞蹈的上乘珍品,成为吉祥之兆。所以喜庆节日,特别是春节至元宵期间必邀演麒麟舞。

大刘寨村民对麒麟舞表演非常热衷

    “大刘寨麒麟舞”在明末由宫廷流入到民间,作为家族式传承下来的这一皇家舞蹈,它基本上保留了三百多年前明时的舞蹈风貌和原始形态,麒麟舞的师承关系特殊,在选拔演员时条件相当严格,组成表演团体,世代延续,并强调所学技巧不准外传,从南明末年的冯玮开始,至今已传15世。

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传承与发展

   2007年2月,睢县麒麟舞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11年5月,睢县麒麟舞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但随着青年人纷纷外出务工,难以组成完整、固定的表演班底,这严重制约麒麟舞进一步传承、发展,十五世传人除韩志勇外,还有几个人,但已年龄偏高,不宜上场,急需培养十六世传人。否则,灭绝即在眼前。


麒麟舞老一代传人现场指导培训班的学员

     2009年-2013年,睢县政府将围绕“麒麟舞”的传承,采取措施加大项目研究、保护和延续资金投入,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,用于项目发展;抓紧对麒麟舞十六世人的培养,使项目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;组建麒麟舞培训班,建立大刘寨民舞队,进一步完善麒麟皮工艺制作和配套的打击乐器,实现静态与动态保护协调发展。

    睢县历史悠久,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民间艺术绚丽璀璨,除大刘寨村麒麟舞外,二夹弦、皮影戏也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依托厚重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生态资源,睢县正加快推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方式转变,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“双赢”的文化产业建设新路子。




上一篇:麦草画
下一篇:金属浮雕